“非遗”邂逅“双减” 第二课堂“有声有色”
为深入贯彻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环境,大保当小学将非遗融入校园生活,因地制宜,开设各类非遗兴趣班,将课后延时服务落实到培养学生兴趣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教学实践,取得良好成效。
近年来,大保当小学坚持将非遗文化和学生兴趣有机结合到一起,乡村少年宫开设了剪纸、刺绣、书法、象棋、腰鼓、绘画、足球等42个社团,涉及文学、艺术、科学、体育等多个领域。其中,腰鼓、剪纸、刺绣、泥塑等传承非遗文化、弘扬民俗技艺的社团成为本学期该校着力打造的精品活动。
课后服务时间,孩子们纷纷围坐在象棋、剪纸、书法等民俗课桌旁,尽情地钻研着自己所喜欢的民俗文化,老师则化身“非遗传承人”,通过现场示范、个别辅导、亲手实践等多种方式,普及传统手艺,制作非遗作品,将绘画、手工、剪纸等技能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,培养学生了解传统、尊重传统、认同传统的价值导向,引导学生在品民俗、学非遗中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,实现民俗传承“后继有人”的长远目标。
绿茵场上,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,孩子们挎着腰鼓,手握鼓槌,跟随欢快的音乐旋律,鼓槌飞舞,鼓声脆亮,舞步轻盈,进退有序,铿锵的鼓点响彻校园,现场氛围给人一种提振精气神的感受,展现出大保当小学新少年的自信与豪放。
非遗文化和社团活动是全校五育并举的重要措施之一,为确保二者的有机融合,大保当小学还专门成立了乡村少年宫组织管理机构,固定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地点,开足开齐社团课程,综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生成长需求,鼓励教师施展才华、发挥特长,将传承非遗和开发活动同时并举,为学生释放天性、提升素养搭建平台,激发兴趣爱好,拓展视野,锻炼能力,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,彰显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,为民俗文化传承培养“接班人”。
“双减”,减的是负担,加的是内涵。大保当小学将非遗文化带进课堂,不仅丰富了“5+2”课后延时服务内容,同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,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,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而不懈努力!
神木市大保当小学
2022年6月
扫码关注我们
弘扬文化遗产
构建文明世界